沙漠大穿插——以色列坦克部队突击西奈半岛
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即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坦克为核心的以军突击部队在沙漠地带大胆进击,一举突破埃及军队在阿布-阿盖拉的关键阵地,确保以军最终成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时至1967年夏天,于1948年春天宣布建国的以色列在经历了短暂而血腥的历史后,再度感受到了战争阴云的密布。这个新生的犹太国家和其周边阿拉伯国家已经有过两次激烈冲突,第一次战事导致以色列近1%的人口死亡,在交战双方勉强达成停战协议不到10年后,以色列就同其最强大的阿拉伯邻国陷入了新的纷争,这就是被西方国家称为“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第二次中东战争。
随着中东地区最具魅力的领导人之一阿卜杜勒·纳赛尔上校的崛起,一股民族主义热潮在古老的埃及大地上处处涌动,纳赛尔在1954年成为埃及总统,团结阿拉伯国家、打击“卧榻之旁”的犹太国家成为他的执政主题。
为了回应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之举,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基于各自利益采取了联合入侵行动,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日出兵西奈半岛,英法两国则在苏伊士运河附近实施空降。然而老牌殖民帝国没能从这次行动中捞到啥好处,迫于国际压力的英国和法国被迫接受了停火协议。 不过与此同时,以色列军队倒是在地面行动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于短时间内占领了西奈半岛。 然而,以军在此战中未能攻取埃军设防最严密的阵地之一,也就是阿布-阿盖拉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隘口附近的战略要地——仅仅是在当地的埃及守军主动离开后,以色列人才得以占领此地。
这场短暂的战争过后,英法从埃及撤军,联合国的维和人员进驻西奈半岛,以分隔敌对的埃以双方。此后,随着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以色列情报部门估计以色列与埃及爆发新的冲突已不可避免,而这场战争最早可能会在1967年到来。
埃及方面确实正在为新的战争做着准备。纳赛尔提拔了一些能干的军人进入政府和军队的最高层级,典型的有如出任埃及军队总司令的陆军元帅阿卜杜勒·哈基姆·阿默尔,此人是曾在1948年和1956年对抗过以色列的老兵。
不过,那一时期的埃及高级军官团中存在着任人唯亲现象和集权主义倾向,阿默尔基于亲疏远近而不是能力大小来任命部下,有的西方研究者认为,“不少高级军官对开罗夜生活的兴趣远大于军事艺术”,“情报人员花费大量时间监视埃及的可疑官员,而不是收集以色列人的情报。”
尽管有此不足,但纳赛尔治下的埃及毕竟建立起了一支可观的军队。通过与苏联结盟,埃军极大地充实了自己的武器库,自上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来,苏联已经向阿拉伯国家提供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中间还包括1700辆坦克、2400门大炮和500架喷气式飞机,这里面至少有一半是运往埃及的。
1967年春天,埃及接收了叙利亚提供的“重要情报”,指出以色列正在其北部边境集结重兵。这份情报实际上并不准确,不过纳赛尔还是在5月19日勒令留驻西奈的350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离开。随着维和部队撤离西奈半岛,埃及的战争准备也进入了最后阶段。
到了5月21日,埃及关闭了控制亚喀巴湾的战略水道蒂朗海峡,如是一来,以色列南部的埃拉特港便与国际水域完全隔绝了,而此举几乎肯定会导致埃以两国的直接冲突。对此,纳赛尔总统坚定地表示:“这将是全面行动,目标是摧毁以色列。”
由于与阿拉伯国家的任何冲突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以色列军队在多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以色列的军事理论强调富于侵略性的主动进攻策略,也即抢在数量占优的阿拉伯军队之前先发制人。
在“六日战争”到来之前的几年间,以色列国防军正在转变为一支更具机动力的部队,倾向于以装甲力量为核心。以色列装甲部队的指挥官伊斯拉·塔尔准将是以色列装甲战理论的关键贡献者,他所主导的新战法的核心是“在空中掩护下实施快速装甲突击”,当然了,这实际上能够说是二战时期德军“闪电战”的以色列翻版。塔尔的作为,再加上国防部长达扬将军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坦克崇拜者”,坦克在以军中的地位已经从步兵的支援者变了地面交战中的决定性因素。
就装备细节来看,塔尔偏爱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护力,更为灵便的轻型坦克则等而下之。这是基于以军所面对的现实环境,在有如西奈半岛这样的战场上,具有更强生存能力、还可以在远程装甲决斗中占据上风的坦克,无疑更受欢迎。
基于这一思路,以军装甲部队以英国的“百人队长”式主战坦克和改装自二战坦克的“超级谢尔曼”式坦克为主力,这两种坦克均配备105毫米口径主炮,同时辅以配备90毫米主炮的法国AMX-13轻型坦克。
以色列坦克手普遍接受过严格的训练。“装甲部队是决定陆上战斗的要素,”塔尔说。“装甲单位的任务是将战斗带入敌人的领土,从而获得快速决胜。”然而,在马上就要来临的悬而未决的冲突中,阿布-阿盖拉地区的埃军阵地依然是锁钥所在,而且攻击难度比上一次战争更大了。
以军在1956年未能攻破阿布阿盖拉的防御工事,那里的筑垒地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埃及普通士兵的战斗精神也令人尊重。而在苏联军事工程师的帮助下,当地的防御体系已变得更加完善和坚固,看上去足以抵挡住以色列人的任何攻击。
事实上,自1956年以来,攻破阿布-阿盖拉防御工事这一艰巨任务就一直是以色列国防军的关注重点。以色列指挥和参谋学院年年都会针对模拟的阿布-阿盖拉阵地举行演习,而且每一次都根据不断演变的埃军防御工事的最新情报更新演习内容。因此,大多数以色列战地指挥官和参谋人员都已经很熟悉自己的目标,而基于以色列的主动进攻理论,军方鼓吹先下手为强。
不过,以色列政府最高层陷入了一场实质性的恐慌,政客担心新的战争有可能成为以色列生存的严峻考验。因此在6月4日于特拉维夫的一座掩体内举行的高级别会议上,当以军高层几乎一致表示应该抢先对埃及发动袭击时,政客们表示反对。
在会议室的角落里,师长阿里尔·沙龙准将低头不语。一旦以色列进攻埃及,由沙龙所指挥的第38装甲师就将充当突击西奈半岛的矛头。沙龙对这种“令前线部队陷入困境的政治优柔寡断”感到担忧,他后来写道,作战部队“四处移动,相互交叉,占据位置,但一天后又奉命从那里撤退,军队无从知晓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对于政客们的态度,沙龙的观感是:“无论如何,我们现在都一定要采取行动,否则肯定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会议一直进行到当天深夜,让沙龙等人感到高兴的是,军人的意见动摇了政府的部长们,他们最终选择了战争。以色列政府发布了秘密指令:“已能判定,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军队已被部署用于发起旨在威胁以色列生存的多战线袭击。因此,以色列国防军应发起军事打击,以便将以色列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1967年6月5日清晨,这道秘密指令以惊人的力度展开。为了压制埃及强大的空中力量,以色列空军对埃及全境的机场发动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不宣而战的袭击。在几个小时内,大约200架以色列飞机发动了多轮袭击,最终摧毁了338架埃军飞机,其中大多数飞机毁于地面。
另外几个方向上的空袭还摧毁了约旦空军的所有29架飞机,以及叙利亚空军的61架飞机。随着阿拉伯国家空中威胁的消散,以军的地面部队开始向西奈半岛推进,执行他们在过去数年里曾反复演练过的作战计划。
西奈前线的部队由叶沙亚胡·加维什准将统一指挥,可供他驱策的是3个一线作战师。以军的右翼师沿地中海海岸展开,将在塔尔准将的统领下沿海岸线进击。中路师是阿夫拉姆·约夫准将的部队,这位自16岁起就参加战斗的老兵领导着两个装甲旅。
左翼部队的实力最强,任务也最重,那就是由沙龙准将指挥的第38装甲师。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沙龙在加入哈加那民兵组织时只有14岁。他在战场上以冲锋在前著称,但曾在1953年10月的一次行动中留下过杀害平民的污点。
沙龙的目标就是阿布-阿盖拉的强大防御体系,当地控制着穿越西奈半岛的中心路线。由于北面的巨大沙丘被认为是坦克无法通行的,所以埃及人视那里为天然的侧翼屏障。自东而延伸而来的通道几乎是以军进攻阿布-阿盖拉的唯一通道,埃军在那里布下了前后两道防线,由战壕、掩体、炮位、迫击炮坑、坦克、带刺铁丝网和雷区共同构成。
驻守于此地的部队是埃军中训练有素的第2步兵师,当时标准的埃及步兵师的兵力为1.1万人,而第2师则有1.6万人之众。不过这个师的部队分布在阿布-阿盖拉地区的多处要地上,其中最核心阵地上的是第12加强旅,兵力约为7000人。
除本部直属的炮兵单位外,该旅还得到了多个临时增补的炮兵单位的增强,这使得第12旅拥有数量可观的苏制122毫米加农炮和152毫米榴弹炮,这两种火炮的威力令人畏惧,对于以军的同类装备占据着技术优势。
而为了贯彻“以动态手段强化静态防御”这一最新理念,第6坦克团的66辆T-34-85坦克和22辆SU-100自行火炮亦划归第12旅调遣,其用意是在有必要时可以对以军发起装甲反击。在1956年战争中担任以军总参谋长的达扬曾指出,埃军在阿布-阿盖拉最大的不足是“缺少一支能够对敌展开逆袭的机动部队”,第6坦克团的到来可谓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
至于沙龙所指挥的那支精锐部队,是一支多兵种合成的打击力量,序列内不仅包括第14装甲旅、第226独立装甲营、第99步兵旅和6个炮兵营,甚至还增补了第80伞兵旅,令其总兵力多达1.4万人。全师的坦克实力为100辆“百人队长”和“超级谢尔曼”,外加50辆AMX-13轻型坦克。以军第38装甲师的兵员数量虽较埃军第2师为少,但对于单独配置在阿布-阿盖拉核心区域的第12旅则占有优势。
充分记取着以军在1956年受挫的教训,沙龙制定了一个复杂的作战计划,希望可以以非常规战术压倒埃及守军。当然,这一计划的成功将不仅取决于各部队的执行力,还有赖于完美的时机和一定的运气。简言之,沙龙不会集中全力正面强攻阿布-阿盖拉,而是兵分三路,有正面牵制、有侧翼迂回,还有“跳跃行动”。
其中,亚当上校的第99步兵旅自主要通道正面进攻埃军阵地,齐波利中校第14装甲旅的两个“超级谢尔曼”坦克营和两个机械化步兵营亦加入这一路。尼尔中校的第226独立装甲营受领了穿越被认为无法通行的北部沙丘的艰巨任务,以期一举插入埃军主阵地后方的鲁瓦法水坝,在那里截断守军的退路,同时阻断可能自西而来的埃及援军。至于第80伞兵旅,则将乘坐直升机直接降落到埃军的炮兵阵地并摧毁全部火炮,从而为前两路以军部队扫除炮击威胁。
沙龙开始了他的冒险。第38装甲师各部在6月5日上行越境前往阿布-阿盖拉,第99步兵旅和第14装甲旅的小股前卫兵力向着库萨伊马的埃军阵地发动了一次试探性进攻,虽然这次攻击只用到区区数辆坦克,但已经足以让埃及人相信以军将采用与上一次战争中相同的策略,即沿着西奈半岛的中心路线正面强攻阿布-阿盖拉。
紧接着,沙龙启动了他那复杂计划中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部分。尼尔中校的第266独立装甲营开始沿着一条被称为巴图尔小道的不起眼的沙漠路径,切入到阿布-阿盖拉北侧的沙丘中,尼尔的任务是先端掉埃军的前哨181据点,然后夺取鲁瓦法水坝。
尼尔的部队是一个多兵种合成的机动战斗群,包括机械化步兵、车载迫击炮和火箭炮,以及侦察和工兵分队,而整支部队的核心力量是45辆“百人队长”Mk.V型主战坦克。在上次战争中,攻防双方曾一致认为重型车辆无法在阿布-阿盖拉的北侧沙丘通行,但经过战后的仔细研究,以色列人认为在适当条件下,坦克是可以穿越这片沙丘的。
第266装甲营正是为了这一目的而配备了购自英国的“百人队长”,这种坦克有两个特点,一是防护力较强,二是履带板较宽,这两点正是坦克成功穿插沙丘的先决条件。而在遭遇埃军时,“百人队长”的105毫米主炮也足以对其构成致命威胁。
由于情报欠准,尼尔本认为自身不会在181据点遇到像样的抵抗,所以当守军的火力袭来时,打头的以军机械化步兵暂时被击退了。不过在呼叫空中支援后,尼尔便再次发起攻击,当他的步兵从正面向埃军据点开火时,“百人队长”坦克则向埃及人的侧翼发炮。在付出数辆坦克被击毁的代价后,第266装甲营击垮了181据点的守军,尼尔得以挥军继续深入沙丘腹地。
日落时分,第80伞兵旅大胆的直升机降袭击开始了。根据沙龙的亲自安排,6架西科斯基S-58型直升机腾空而起,分三波将200名以色列伞兵投送到位于主防线后方的埃军炮兵阵地,这些伞兵的任务是摧毁对以色列坦克构成重大威胁的苏制大口径大炮。
沙龙与伞兵有着特殊的关系。作为一名前伞兵,这位将军继续头戴以色列伞兵制式的红色贝雷帽。 战地记者发现,当与伞兵指挥官交谈时,沙龙的声音“变得格外亲切”。因此,第80伞兵旅决心不折不扣地执行沙龙的计划。
直升机一着陆,伞兵指挥官丹尼·马特上校的人就开始行动。他们在离目标只有3千米远的地方悄然着陆,马特对于直升机始终没暴露行踪感到惊讶。不过,当以色列伞兵艰难地朝炮兵阵地行进时,出现了零星的枪击,继之而来的是一阵混战。马特回忆道:“突然,天空中亮起了数百枚照明弹,迫击炮火力随后就砸落在我们的前进路线上,四周满是爆炸物的轰鸣。”
尽管受到了嘈杂的迎击,但很明显,随着最初的袭击所造成的惊慌情绪逐渐消退,伞兵仍然掌握着主动权。埃军的射击指向不明,缺乏有效的指挥,而当孤注一掷的以色列人冲向他们的目标时,意外发现埃及炮兵阵地周边并没有布设雷场或铁丝网。伞兵们用手中的轻武器不断开火,在一场恶斗之后冲入了炮兵阵地。
伞兵们涌入目标区域后,便分头朝各自的目标下手。埃军炮兵错愕于这场袭击,纷纷逃离现场,以色列人则在爆破大炮的同时,开始有条不紊地摧毁弹药库。几分钟后,现场就响起了接二连三的爆炸声,大炮和弹药库都被大火吞没了。
马特后来写道:“现场满是熊熊烈火,巨大的噪音变得势不可挡,烟尘令人窒息。”对于马特和他的手下来说,这是他们在西奈沙漠中进行的生死搏斗;而对以色列国防军来说,这次行动对于沙龙装甲师针对阿布-阿盖拉的关键突击的成功至关重要,对“六日战争”的走向同样至关重要。
在收到伞兵袭击得手的无线电讯后,沙龙安排直升机接运马特的伞兵撤离现场。现在,以军不仅不用再顾虑埃军令人生畏的火炮压制,本方的火炮反可以大逞其威了。6月5日夜里22时许,沙龙命令他的大炮向埃军阵地开火。当沙龙扫视沙漠时,他向他的炮手发出了一道传奇般的命令:“让一切都颤抖吧。”
在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里,由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120毫米和160毫米迫击炮以及英国25磅炮组成的炮群,实施了以色列国防军到那时为止最猛烈的炮击。就连身为职业军人的沙龙也对这场巨大的火力表演感到惊讶,他说:“我这辈子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
在猛烈的炮火重击埃军防御体系之后,沙龙朝着阿布-阿盖拉的攻击正面投放了他的主力部队。齐波里中校的第14装甲旅以两个装备着“超级谢尔曼”的坦克营打头,朝着埃军主阵地的方向轰鸣而进。
齐波里的任务是抢占埃军的前沿观察哨,然后用他的坦克支援本方步兵的大举进攻。第14装甲旅兵分两路,萨森少校带领一个装甲营和一个机械化步兵营攻击塔拉特乌姆前哨,哈策尔少校指挥另外两个营指向236高地。
236高地的守军显然准备不足,在受到以色列坦克和装甲车的攻击后便放弃了阵地。萨森少校的“超级谢尔曼”则在塔拉特乌姆的埃及前哨遭遇坚决抵抗,不过,当地的埃军第2侦察营虽然打得顽强,但毕竟势单力孤,在战斗一个多小时后四散败走。
在两路攻击均告成功之后,齐波里中校叫停了他的坦克。现在,第14装甲旅在埃军主阵地外围进入休整,在那里等待另一路人马上前。
第38装甲师的步兵部队,也就是由亚当上校指挥的第99步兵旅在当天下午晚些时候越过边境,现正逼近塔拉特乌姆一线个营,其中两个营配有运兵车和卡车,另一个由兼职人员构成的预备役步兵营,则是由一列奇怪的民用车辆送往前线的。
对此,一名以色列随军记者写道:“一个奇异的场面在公路上出现了。一长串高低各异、颜色不同的民用车辆浩浩荡荡地行驶着,里面塞满了我们的士兵。临时征用民车,这是国防军为了可以快速运送步兵而想出来的一个办法,这使得整条道路看起来就像是节日里的高速公路。”
根据事前所做的勘定,亚当的旅决定从阿布-阿盖拉阵地的左翼接近位置实现突破,那里也是难行的沙丘地带,好处是没有埃及人布设的地雷。亚当选择将他的两个正规营投入最初的进攻,而把那个自“节日里的高速公路”而来的兼职预备营留作预备队。
很快,第14装甲旅和第99步兵旅就展开了协同攻击,“超级谢尔曼”向埃军阵地正面发炮,步兵则在漆黑的夜色中穿行于沙丘地带。当枪声从自己的左翼传来时,埃军士兵难免对敌人选择的袭击方向感到困惑,但他们也很快重新集结并展开了猛烈的抵抗。双方在多处地段进行了反复拉锯,有的战壕里还发生了残酷的肉搏战。
尽管阵地上的大部分埃及士兵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但以色列人在这个晚上所采取的战术开始结出果实。以色列步兵在多处击穿了守军的防御体系,而在夜间交战的混乱中,以军步兵使用事前配发的彩色信号手电筒,有效地避免了友军的误击。第99旅的每个营都有自己特定的颜色:一个是红色,一个是绿色,还有一个是蓝色。
战至6月6日凌晨1时许,以色列人虽然已经渗透到阿布-阿盖拉的中心区域,不过埃军仍能够维持有序的阵势,战斗的走向仍不明朗。
亚当清楚地意识到战斗已经来到了关键阶段,于是命令他的预备营投入战斗。与此同时,以色列工兵成功地在埃军主阵地以东的雷场和带刺铁丝网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于是齐波里的“超级谢尔曼”得以向前突进,当然了,坦克行进得仍很艰难。
在最初几辆坦克缓缓驶过缺口后,有一辆“超级谢尔曼”压上了反坦克地雷并被炸毁,就此堵住了通道。工兵们发疯般地努力,竭力扩大地雷场和铁丝网中的通道,而坦克则不断发炮压制埃军的火力点。3个小时后,齐波里的坦克从多处缺口中倾泻而出,扩大了以军在阿布-阿盖拉的控制范围。
接着,另一路奇兵也赢得了成功。在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夜晚后,尼尔中校的第266独立装甲营穿越了阿布-阿盖拉以北的沙丘,“百人队长”坦克最终出现在敌后,一举击溃了驻守在鲁瓦法水坝的少量埃及军队,就此收紧了套在阿布阿盖拉守军脖子上的绳索。
敌人的坦克竟然从西面滚滚而来,这当然令埃及守军大吃一惊,他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来自东面的主要进攻方向上。值此主阵地面临崩溃的最后时刻,埃军的装甲预备队才终于被召唤上阵:第6坦克团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向以军发起了最后的反击。
凌晨4时许,埃及装甲纵队同尼尔的装甲奇兵迎头相遇,一场沙丘中的坦克对决电光火石般地上演了。结果,有着代差优势的以色列的“百人队长”主战坦克不仅在技术上压制了埃军的T-34-85和SU100,而且因大胆穿插而享有战术优势。到这场装甲决斗结束时,共有40辆埃及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战场上起火燃烧,而以军则损失了十几辆坦克和装甲车。
在这场交锋分出胜负之后,埃军的主阵地开始令人绝望地瓦解。天光渐亮之际,只剩下几支孤立的埃军分遣队还在继续做零星的抵抗,而这几股力量也很快就被击溃了。埃及投注巨大资源构筑的阿布-阿盖拉防御体系,这处在上次战争中曾力抗以军的猛攻、被一致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防御阵地之一的工事群,在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后便轰然倒塌了。
失去阿布-阿盖拉,再加上另外两路以军部队也相继取得了胜利,导致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的防御完全崩溃了。在开罗,情绪低落的阿默尔元帅不得不让他的军队停止无谓的战斗,退往苏伊士运河西岸重新集结。到6日下午早一点的时候,埃及军队已全面退向运河东岸,而以色列装甲纵队则紧随其后。
为了阻断埃军过河的退路,以色列人派出小型装甲部队快速前插,抢先控扼住了通向西奈西部山区的少数几处战略要道。虽然仍有部分埃军士兵得以逃脱,但发生在西奈半岛的战斗对于埃军来说是灾难性的。埃及军队在此地损失了80%的坦克、大炮和卡车,有1.1万人阵亡、负伤或被俘,其中仅在阿布-阿盖拉这个核心地区,埃军就损失了2000人和60辆坦克,而以色列军队在该地区的损失仅为40人和19辆坦克。
以军在西奈半岛的胜利进程甚至超过了以方战前最乐观的估计,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结局,也就此被注定了。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阿布-阿盖拉的攻防得失,而沙龙所部完成攻取这一“锁钥之地”的任务,竟然用时不足24小时!